陈刚权,笔名垫石,退休公务员,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,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作家协会副主席。在《山西文学》《重庆文学》《重庆日报》等3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。出版有散文集《故乡恋歌》。曾获重庆市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资助。
\n陈刚权:工作缝隙里的文学坚守
\n(本期访谈主持人:陈泰湧)
\n上游文化:作家多有自己的笔名,也聊聊你的笔名吧。
\n陈刚权:“垫石”这个笔名不是开始文学创作才有的,在早些时候作业余通讯员的时候就开始用了。有人说,“垫石”是表示我出生在垫江,工作生活在石柱。其实,“垫石”体现的是我的为人处世态度,给别人铺路垫石也无不可。
\n上游文化:你作为一名机关公务员,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?
\n陈刚权: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是一名新闻宣传的业余通讯员,时间久了就有文学创作的冲动。在机关,通讯员写稿子宣传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,没有人会说什么。如果要大张旗鼓地进行文学创作,就怕有人说你不务正业。只好偷偷摸摸在一些杂志和报纸副刊上发点小诗。
\n二十多年后,散文诗《追梦》获得了县“城建杯”征文一等奖,组织者说“想不到机关里还有人写出这样的文章”。获奖和鼓励,坚定了我对文学的“追梦”。参加“第28期丰国需故事网校”“第二期闪小说高研班”学习,奠定了文学创作基础,有故事、小小说、散文陆续在各类报刊发表。我算是在工作缝隙里拓展出了文学之路。
\n上游文化:你看怎么看待自己曾经的公务员身份和文学创作的平衡关系?
\n陈刚权:公务员只是一个职业身份。公务员进行文学创作有利的一面是对政策的把握比较准确,对一些事物的观察可能更深刻,而不利的一面就是创作时间和采风时间受到了很大的制约,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语言的切换,从公文体切换到文学语言,是相当大的一个考验。
\n我现在已经退休了,这个“公务员”的职业标签就完全可以抹去了,我就是一个文学路上的跋涉者。当然,这么几十年的工作,社会关系的建立多少和以前的职业、职位是无法切分开的。我个人觉得,退下来,心态一定要摆正,对自己的作品究竟有几斤几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,特别是要警惕“雅腐”。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给自己的“一亩三分地”内的编辑投稿,不要给编辑添负担和麻烦。真有本事,到“地界”外的报刊杂志去盲投。
\n上游文化:社会上一些人利用写作者渴望发表的心理,开设各种或明或暗的“培训班”,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?
\n陈刚权:总的来说,培训班对写作者是有帮助的。要想在参加培训中有一定收获,一方面是培训机构要有货真价实、能够帮助提高写作能力的培训内容,另一方面是写作者要真心去学。如果培训机构只是为了创收,写作者只是想到那里面去“混熟”几个人,到头来只能是在个人简历中多一项“XXX培训班学员”,真有什么收获,只有他自己才知道。
\n上游文化:石柱有一个“良玉大讲堂”,好像是每周三都要固定开展文学讲座,你作为该县的作协副主席,能否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,这种活动对你们的写作提升究竟有多大的作用?
\n陈刚权:石柱“良玉大讲堂”开展的文学讲座,都是请一些知名作家、编辑或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人,结合自己文学创作的经验和编辑中发现的一些问题,给会员和文学爱好者进行详细讲授,听课者可以现场提问,面对面交流。这种文学讲座,对初学者踏入文学门槛少走弯路,消除心理上的“不知道如何开始”,大胆进行写作训练;对有一定基础的文学者,可以解除他们在创作中的疑点,提高创作水平。
\n上游文化:你在工作缝隙里拓展出了文学之路,那么你是如何处理好工作和文学的关系?
\n陈刚权:工作是工作,爱好是爱好。工作时间不做与文学相关的事,全身心地做好工作。工作之余不做无畏消耗时间的事,把精力集中在阅读、听讲座和训练上,时间久了就养成习惯,现在是一天不阅读、不写几段文字,心里就憋闷。
\n上游文化:从你的写作经历来看,最初是散文诗之类的作品,后来却少于见到这方面的作品,你的文学创作方向是怎样发生改变的?
\n陈刚权:很多业余作者最先训练的是诗歌。诗歌需要激情,如果在年轻的时候没有达到一定高度,以后写出的诗歌就没有什么深意了。我的性格不适合写诗歌,便转向写散文、短小说了。
\n上游文化:广义的散文很宽泛,你对散文是怎样理解的?
\n陈刚权:纳入文学范畴的散文,要融入感情,要见物见人,不能写成说明文一样,让人看了什么也没留下,给人看了能够静下心来回忆或沉思,这样的散文才算写成功了。
\n上游文化:你的散文创作取得了怎样的成绩?
\n陈刚权:近20年来,我写的散文差不多有200来篇,有的刊发在报刊上,有的入编散文集,也有的参赛获了奖。让我记忆深刻的是2017年,看到中国散文学会、淮安市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共同举办的全国散文征文活动,我根据参观遵义会址的感受,写了一篇《在遵义读懂一个人》,最终在近1000篇参赛作品中进入了35篇佳作之列。这一次获奖,也使我悟出了散文写作的道道。
\n上游文化:时下的采风活动较多,不少人也是靠采风的收获进行文学创作,你是怎样进行采风创作的?
\n陈刚权:采风不是走马观花,也不是跟着一阵热闹。采风要沉下底、走近人,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,体会群众的感受,了解当地的历史。见到什么记什么、别人介绍什么写什么那样的采风稿,千人一个面,人人都会写。成功的采风稿,是在人人都知道的基础上,能给人带来阅读的快感,留下鲜为人知的故事或知识。
\n上游文化:因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上的典型性,石柱的中益乡和桥头镇往往成为了文学采风的热门目的地,你接待前来采风的作家也相对较多,能否请你从旁观者的角度谈谈这些“采风”活动和创作的得和失?
\n陈刚权:不同地方的作家齐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第一线采风,创作出了不少反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散文和诗歌,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能够提高这些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但由于采风活动时间较短,作家无法沉下去深入挖掘,因此难以创作出有深度、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。
\n上游文化:从发表的作品可以看出,你近几年也写了一些报告文学。你对报告文学这种体裁是怎么看待的?应当怎样把握报告文学创作的重点?
\n陈刚权:报告文学是非虚构创作的一种,它更注重事件的写实,写实作品能够留下真实的历史印记。报告文学,适合于书写宏大的题材和重要的事件。
\n报告文学主要体现在“报告”和“文学”上,“报告”是指内容的真实性,“文学”是指创作手法的艺术性。有人说,报告文学是“跑”出来的,的确如此,要写好报告文学,就应该是“六分跑、三分想、一分写”。所以,写报告文学既要像记者那样进行采访,又要像文学家那样构思。
\n上游文化:你在报告文学创作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?
\n陈刚权:我学习写作报告文学起步较晚,至今才十余年的时间。最初是在2012年,我听到一个创业者的故事非常感人,也励志,便对他进行细致的采访,以《不息望涂溪》(望涂溪是石柱母亲河的古名)为题写出一篇报告文学。这篇报告文学虽没在媒体上发表,但受访者说“写出了我的创业经历”,值得收藏。接着就是接受县委统战部的安排,到浙江温州采访在那里拼搏的石柱人,写了4篇报告文学,全部选入《出彩石柱人》一书。有了几次的试水,对报告文学写作有了兴趣,遇上有重要的题材、事件和典型人物,都想去采写报告文学。近几年写的报告文学,上过《重庆日报》《重庆文学》《重庆纪实》《重庆扶贫》和“上游新闻”等报刊和媒体,也有的获过奖,写中益乡脱贫攻坚的报告文学,还获得了重庆市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资助。
\n上游文化:近年来“非虚构”创作比较火热,很多文学期刊都开设了专栏,你认为基层作者怎样才能写出合格的“非虚构”或者报告文学作品。
\n陈刚权:基层作者受所处环境的局限,很难采写到宏大的题材,只能采写到身边的重要事件和典型人物。不管是宏大题材,还是地方上的重要事件或典型人物,只要认真去对待,都能写出高质量的报告文学。报告文学创作要避免新闻化,不能见事不见人,只是材料的堆砌。文学性是报告文学的特点,用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,安排故事情节、矛盾冲突,对事件中的人物,有精神面貌的描写和心理描写。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,借用《中国作家》编辑部主任佟鑫老师的话说是,用散文的笔法,有诗歌的灵动。
\n上游文化:每个人都有兴趣爱好,你认为写作能够给人带来什么益处?
\n陈刚权:会写的人很多,但爱好写作的人不多。一个人如果把写作当成了自己的爱好,他就会在写作这条路上走下去。写作的人不寂寞,只要达到一定水平,不仅能创作文学作品,其他方面的写作任务也会找上门来,我在最近十年就主持或参与编著文史、文学类书籍十多部,这也是一生中的收获。
\n上游文化:退休后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,打算怎样“坚守”你的文学之路?
\n陈刚权:退休后自我安排的时间更充裕,正是延续文学之路的好时机,阅读、训练是每天的必修课。有人说,打麻将可以预防阿尔茨海默病,我认为,阅读、思考、写作,也可以预防。
\n上游文化:能否谈谈你的创作计划?
\n陈刚权:在这之前,我写作的散文、纪实方面的作品相对多一点。散文写作的素材是有限的,写着写着就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,我还是想从小说方面发展,当然,能够创作出长篇小说更好。
\n相关链接:
\n缙云丨陈刚权:采得百花酿成蜜(报告文学)
\n缙云丨陈刚权:坪坝花开(报告文学)
\n缙云丨陈刚权:华溪之变(报告文学)
\n缙云丨陈刚权:桥头过往(报告文学)
\n配资论坛
鼎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