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际化的本土化又称“本土化的国际化”,其精髓可以概括为8个字——“全球战略老牌配资平台论坛,本地执行”。在特朗普政府肆意挥舞关税大棒的当下,检视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具有现实意义。
前几天,我写了一篇小文章——《为什么说中国企业的主场必定在海外?》,文章谈了一个观点:二十年前,全球化对于中国企业是选择题,现在变成了必答题,中国企业必须尽快建立全球化观念。
其实,出海已成大多数中国企业共识,尤其最近10年,有远见的中国企业均已走出国门,国际市场在中企营收中的占比越来越高。当然,中国企业走上国际化征程,既有主动而为的成分,也有被逼无奈的因素。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:中国企业用近40年的时间积累了远超本土市场消化能力的产能,换言之,本土市场已承载不起中国企业持续发展的雄心壮志,向海外市场输出产能与产品成为必由之路。所以,“不出海,就出局”成了当下许多企业家的口头禅。
今天,我就把这个话题再往前延伸延伸,谈谈全球化战略层面的问题。
我们设想一下:当一个企业决定进军国际市场的时候,管理层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?我想一定是:以什么样的方式出去?
国际化早期的中国企业,大多选择以产品出口的方式出去,这种方式最简单有效,但是这种方式极易招致反倾销及以贸易逆差为借口的反制。当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,过度依赖出口贸易的国际化便显现出它落伍的一面,因此,产品贸易型国际化被认为是国际化的低阶形态。
细心人或许已经发现,最近几年中国企业谈论国际化时,越来越多使用“全球化”这个概念。原来国际化和全球化是有区别的,国际化是“走出去适应别人”,是以中国本土为决策中心将业务向海外延伸,缺乏全球层面的资源整合;全球化是国际化的高阶形态,从“适应海外市场”跃迁至“定义全球市场”,通过整合研发、生产、资本、人才等全球资源,构建“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”的全球生态,甚至实现对价值链的主导与分配。
全球化的实现路径正是我们常说的“国际化的本土化”,所以全球化与国际化有明显的不同:第一,它是对全球资源的整合,比如宁德时代在德国、美国建电池工厂,就近供应特斯拉等客户;第二,它实现了全球生态构建,比如字节跳动通过TikTok全球算法平台,联动150+国家的创作者与用户,形成“内容—数据—技术”的全球循环;第三,它是规则与标准的输出,比如阿里云推动云计算国际标准制定,等等。
国际化的本土化,其精髓可以概括为8个字——“全球战略,本地执行”。
由于该战略充分融入当地经济社会,很容易赢得当地民众及政府的情感认同,并被视为当地社会的贡献者而非掠夺者,更容易争取到与本地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。
这就是为什么当特朗普政府肆意挥舞关税大棒的时候,海尔、美的、TCL、海信等一众有远见的中国企业逆势加大全球化力度,在他们看来,关税风波是暂时的,全球化才是大势所趋。
事实也是如此,越是市场波诡云谲,全球化企业的优势体现得越明显。
举一个例子:在今年5月召开的美的集团年度股东大会上,美的高管透露“今年美国市场订单不仅不受影响还有可能增长”,该高管甚至说:“关税波动对美的可能是一个机会”。
我估计听到这句话的人会觉得奇怪:怎么关税波动反倒成了美的机会?
该高管的解释是:美的在全球构建了足够多的区域化供应链,“可以在海外6—7个国家对美国市场供货”。
类似的表述也出现在海尔。最近两年,海尔管理层多次谈到“海外市场将成为海尔智家的增长机会”,其依据同样基于海尔建构了全球供应链体系。
以海尔智家旗下的通用电气家电业务(GEA)为例,其全品类产品在美国生产,80%的产品在美国当地销售,中美关税风波对GEA几乎不产生任何负面影响。须知,GEA约占美国白电市场20%的份额,拥有覆盖全美50%的家庭用户,2023年给海尔智家贡献了35%的海外营收。可以说,正是9年前那桩举世瞩目的跨国并购,让今天的海尔在美国市场从容不迫。
而海尔正是国际化的本土化战略实践的典范,这一点在GEA身上体现得尤其充分,从产品到营销、从管理团队到供应链体系、从企业文化到人才培养,GEA都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性。
概括而言,国际化的本土化有三大显著特征:
一是本地化运营主导:决策权向本地团队下放,由熟悉本地市场的团队主导业务运营,包括供应链、人力资源、合作伙伴等均以本地化为核心,减少对总部的依赖。
二是文化融合与认同:注重与本地文化的融合,通过品牌故事、营销活动、社会责任等方式获得当地消费者的情感认同,甚至将本地元素反向输出到全球其他市场,形成全球与本地的双向互动。
三是长期战略导向:以长期扎根本地市场为目标,而非短期利益导向,通过本土化研发、本土化人才培养、本地化产业链构建等方式,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。
总之,国际化的本土化作为全球化时代一个极其重要的经营理念,不仅直接支撑全球供应链体系的架构,而且将“中国的企业”托举成为“世界的企业”,堪称中国企业经营观念的一次巨大跃迁,中外企业的代际差异因此而显著缩小。
鼎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